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通过一款健身APP,破获驻阿美军基地的秘密?

刘六七 Vista世界派 2021-10-26
 *本文为Vista世界派原创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提问:只给你一部电脑,如何得知美军基地的内部构造?

大多人看到问题时估计都会摇头。毕竟,军事基地涉及国家机密,至于基地图纸,用脚趾也能想出美军绝对不会允许其泄露到网上。

但一位年仅20岁的澳大利亚学生还真就分析出了美军基地里的大体结构,用的工具也简单地惊人:一款名为Strava的运动APP。

原来,这款运动APP有一项 “热力地图”功能,可以记录所有用户的运动轨迹并将它们叠加到世界地图上。

如果一个城市运动的人越多,轨迹叠加后产生的亮度就越高。同理,通过轨迹亮度,人们还可以分析出一个地区哪条路线最受跑步人士欢迎。

从“热力地图”可以看出,Strava在欧美地区最受欢迎
图源:网络

就是这些线路不知不觉将国家机密泄露了出去。

虽说美军基地地址是公开的,但“热力地图”仍能透露出不少敏感信息。比如,通过轨迹亮度,人们可以分析出驻阿富汗美军基地中,哪个更为活跃。

如果将“热力地图”放大,基地内部的主要干道,甚至是建筑里走廊和楼梯间的位置也被军队中的用户勾勒了出来。网友甚至根据广袤大山中突然出现的大量运动轨迹,推测出一些国家秘密军事基地的位置。

“热力地图”上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是当时美国在阿富汗最大的军事基地
图源:网络

2018年,Strava“热力地图”事件曝出后,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质疑军方的管理问题和保密能力。

有一个名词专门描述那位20岁大学生的推理过程,叫“公开来源情报分析”,顾名思义,就是指利用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推理出一般只有官方才能掌握的情报。

说通俗点,他们可以算是一些民间“间谍”,通过公开信息来调查某些国家试图掩盖的秘密。

公开来源情报(简称开源情报)的形式有很多,除了运动软件的“热力地图”,航班路径、历史气象数据,甚至是社交媒体用户每天发布的海量内容,都可以被用作“情报”。

只要遇到这些民间“间谍”,很多机密都不再称之为秘密。

而你我,可能都是那个泄密的人。



三个线索,挑战伊朗政府


开源情报分析的魅力之一,就是允许普通人凭借智慧,获取只有国家领导或军方高层才能掌握的信息。

想象你我这样的“社会闲散人员”也可以与一国领袖“共享”情报,是不是有种强烈的满足感?

艾略特·希金斯
图源:《金融时报》

2011年,在家待业的艾略特·希金斯开始利用YouTube视频分析叙利亚内战中用到的武器。他的朋友家人都觉得这是个诡异的业余爱好,不如去找份正经工作。

但希金斯却在其中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014年,正是凭借着这个诡异的爱好,希金斯创立了Bellingcat分析公司,还在慈善机构资助下,拥有了18名全职员工。

从“俄罗斯双面间谍中毒案”到“新西兰基督城清真寺枪击事件”,不断有机构找到他,寻求帮助。金主之所以愿意投资,正是因为Bellingcat在开源情报分析领域的超强能力和口碑。

Bellingcat的标志
图源:网络

2020年1月8日,一架乌克兰航空公司的飞机从伊朗首都德黑兰机场起飞不久后坠毁,机上167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无一生还。消息一经曝光,立即有外国媒体指责飞机是被伊朗空管局击落的。

对此,伊朗矢口否认,声称坠机事故是机械故障所致,任何不实指控都是旨在抹黑伊朗。

看到争议,6年前就曾利用开源情报分析出马航MH17坠毁真相的Bellingcat,决定加入调查大军。

主要线索有三个。其一,是媒体公布的失事客机坠毁现场照片。

客机残骸
图源:人民视觉

从照片上看,客机机身有明显被击中的痕迹,残骸之中,还能发现火箭弹的碎片。因此可以基本推测,客机坠毁大概率是人为原因。

第二个线索是一段匿名网友拍摄于坠机事故前不久的视频。视频中,一个“火球”在空中划过,随后便是剧烈的爆炸声。从视频背景里,Bellingcat工作人员辨认出一排排房子和一个施工中的工地。

左图为视频截图,右图为谷歌地图上推测出的视频拍摄位置
图源:《经济学人》

在分组翻遍整个德黑兰的卫星航拍地图后,他们终于定位到视频拍摄地点:一个位于德黑兰机场西部几十公里外的郊区。

第三个重要线索便是失事客机的飞行轨迹,该轨迹在各大航空出行APP上都能查到。

Bellingcat发现飞机正好经过了视频拍摄地点附近的上空,而根据声音和光线的传播速度与视频中爆炸声和“火球”出现的时间差,可以推算出拍摄地点距爆炸地点的距离约为3.3km左右,正好与飞机轨迹相交。

图源:《经济学人》

因此,Bellingcat得出结论,坠毁的乌克兰客机就是被伊朗境内势力打下来的。

3天后,伊朗发表声明称,失事客机确实是被伊朗军方“非故意”击落的。

虽说最终逼迫伊朗公开真相的直接原因并不是Bellingcat的调查结果,但从乌克兰客机坠毁事件中,人们还是能看到众多开源情报分析团队的价值所在:

它赋予了公民挑战和核实官方声明的权力,打破了政府对情报的垄断,是一种信息“民主化”的过程。



背叛国家利益的叛徒


事实上,开源情报分析并不是新事物,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就已经被各国大规模采用。

比如,通过敌军军队的航拍照片,决策者可以发现一些地面上看不到的信息。通过对方阵营广播的遣词造句,情报人员也可以分析出一些端倪。

领导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身——战略情报局——的威廉·唐诺文就曾指出,“在观察者事无巨细的审视下,任何官方媒体都会一次次成为背叛国家利益的叛徒。”

威廉·唐诺文

图源:网络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交媒体、智能手机和航拍技术的进步,开源情报经历了颠覆性改革,变得几乎每个人触手可得。于是,那些传统情报机构以外的人们也有意识无意识地加入到这场运动中。

这在战争地区尤其明显。

以让Bellingcat创始人希金斯“入圈”的叙利亚内战为例。

2018年4月,除了仍被反对派组织占领的杜马镇,叙利亚政府军已经收复了首都大马士革东部郊区的大部分土地。7日,一颗带有致死化学气体的炸弹在杜马镇的一栋建筑内爆炸。

面对国际社会指责,叙利亚政府连忙否认,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甚至面带微笑“提醒”西方记者,“这可能根本就不是袭击,而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

总统巴沙尔面带微笑说“这是一场闹剧”
图源:《纽约时报》

随后,在叙利亚盟友的新闻镜头下,记者指着现场那颗黄色炸弹表示,“是反对派自己把弹壳放在现场,佯装被袭击的假象”。

显然,叙利亚官方低估了开源情报分析的力量。

虽说叙利亚是个贫穷国家,但是互联网普及率也从2010年的21%,上升到了2017年的30%以上。对不少叙利亚人来说,手机早已是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袭击发生后,杜马镇百姓熟练地录下现场视频上传至社交媒体,希望获得外界支持。

根据这些画面,Bellingcat联合《纽约时报》及Forensic建筑公司展开调查。弹头上的印痕和废墟中的索具构成了最重要的线索。

根据3D建模,研究人员发现索具与炸弹尺寸完美契合,由于长期观察叙利亚战争,该索具立刻就被调查人员认出是叙利亚政府军把炸弹绑在直升机上时用的。


图源:《纽约时报》

此外,炸弹上烙下的天棚印记,同样证明炸弹是被从空中扔下的。

图源:《纽约时报》

考虑到叙利亚政府当时控制着杜马镇领空,且反对派组织根本没有飞机,于是,谁投递的这枚炸弹就十分清晰了。

此外,根据杜马居民上传到社交媒体的视频,相关专家发现弹头上的黑色腐蚀就是氯气混水和金属接触后的反应。

当然还有更直观的证据,视频中,遇难者耳后成团的纤毛,和发灰脱落的眼角膜,都是氯气急性中毒后的症状。

可以说,这场调查是叙利亚公民和相关机构共同的“战果”。



公开还是不公开,这是个问题


开源情报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可以说,任何公开信息在精心解读下都可能变成情报。

而开源情报分析的用途更是异常丰富:

利用航拍地图,反核扩散组织可以寻找世界各地的核设施和核工厂;

通过“俯视”画面,政府可以叫停酝酿中的政变;

就连社交媒体上热度突然骤增的话题也可能揭示着大事正在发生。

2017年4月18日,美国纽约,谷歌地球的工程经理肖恩·阿斯凯(右)正在展示产品
图源:网络

对于国家来说,如果可以利用开源情报侦破敌人机密,那么反过来也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对付自己。

因此,不难想象情报部门对于开源信息的“恨”——想想一个运动APP都能把人家军事基地的内部结构暴露了。

但有时候,政府对开源情报又充满“爱意”:一是因为庞大的开源情报分析团队确实能给情报部门提供补充材料;二是利用这些大众都能接触到的信息,情报部门也可以避免泄露自身的“真本事”。

对于开源情报分析者来说,他们有时也面临着某些纠结,比如,要不要向公众透露发现的信息。

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因海啸冲击发生泄漏后48小时,一名开源情报分析者获取了事故现场上方的卫星照片。

通过观察核电站的受损程度,她立即发现核泄露影响的面积肯定比日本官方认定的“25公里撤离区”大得多。

福岛第一核电站
图源:网络

为此,她陷入了纠结。

一方面,她觉得应该将发现公之于众,这样就可以让更多民众采取更好的防护措施。但另一方面,她担心该消息会造成严重混乱,反而影响救援队伍对灾区中心的集中救助和政府的整体规划。

除了灾难救助,在一些更加微妙的场景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比如,当民众看到自己的士兵在边境冲突中占了下风,被打得头破血流,那么这个国家的军队更容易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

再比如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当时,苏联之所以同意从古巴撤走武器,是因为美国同样撤出了在土耳其部署的朱比特导弹系统。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现实,美国并没有公开从土耳其撤走导弹的“等价交换”。直到数十年后,这个信息才被披露出来。

苏联的导弹安在了美国的“家门口”
图源:VOA

肯尼迪的助手回忆起这段往事曾解释称:“任何其他解决方法都有可能对美国和盟友造成毁灭性打击。”

想象一下,在开源情报触手可得的今天,民众通过卫星地图等手段,轻而易举就能发现美国从土耳其撤走导弹系统的秘密。

这时候,要不要公开?

在美苏对立情绪十分强烈的情景下,民众如果不答应美国做出的妥协,苏联也很有可能不会撤走自己的导弹。而当时,因为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全世界已经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慌氛围中。

秘密有时候会形成“黑箱”,滋生不当行为,但有时,选择保密也许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这就是越来越多开源情报分析者面临的道德难题。



“伦理道德”大会


为解决开源情报分析者面临的道德难题,并使开源情报领域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2019年,斯坦利和平安全中心与开放核网络组织,集结了反核武器扩散组织专家、开源情报分析者、媒体记者和卫星图像提供商,召开了专门探讨“伦理道德”的大会。

会议报告

成员们在大会上达成一致,认为开放情报领域应该像新闻界或者地图出版领域那样,拥有一套专属的伦理道德守则。这样,当开源情报分析成员再面临“公开”与“不公开”的难题时,就有求助对象了。

卫星图像的迅猛发展也是推动伦理道德规范的迫切原因之一。

毕竟,没有人知道技术到底能赋予人类怎样的能力,就好像10多年前,人们还很难想象卫星图像的分辨率可以精确到3米,甚至是50厘米。

目前,Capella、Ice-Eye、Umbra等公司正在研发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可以允许卫星穿过云层、树叶甚至相对较博的屋顶,拍摄到地面情况。

超光谱传感器还可以分析肉眼可见的蓝、绿、红光外的细微区别,揭示浑水中的船只尾流、庄稼的健康状况、新旧油漆等诸多信息。

航拍下的威尼斯
图源:《自然》

大胆推测,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加持下,不久的未来,开源情报分析将让太阳之下再无秘密可言。

“现在,许多领先的开源情报组织都由充满责任感的专家组成,他们拥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并与政府官员和国际机构密切合作。”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米·泽加特在为《外交事务》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提醒道,在未来,这种利用技术对公开情报进行分析、刺探的行为将变得越来越常见,也很有可能为一些不负责任甚至别有用心的国家和组织利用。

“开源情报的世界将变得混乱且充满敌意。现在,是做好准备的时候了。”


-END-

我们从《Vista看天下》杂志出发,致力于挖掘

国际热门事件、人物背后的深度报道和新闻故事 

 添加小助手vistashijiepai进入读者群  

 有品味的你,应该点击关注Vista世界派▼ 


往期回顾

长见识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